魂归大海
《TITANIC》本身取材于真实故事。1912年4月,那艘曾号称工业史上的奇迹的巨轮在首航中撞上了冰山,沉于大西洋底。至今为止,它仍是死亡人数最多的海难事件,导演Janescameron在原事件上虚构了Rose与Jake这两个人物,以他们为主线,从侧面描述了这一场海难,把所有传说中的细节与点滴呈现在银幕上。
我很喜欢Leonarddicaprio表演,也喜欢Kakewinslet那双仿佛会说话的眼睛。但《TITANIC》里最感人的不是爱情,真的不是。
是真实。是每一个“不经意”的点缀和每一个小人物的沉浮,是每一个近乎残酷的镜头,很多角色,稍纵即失,我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,但他们已感动了我,让我深深感悟到,同时也惊叹到,在生死关头,人性会暴露得如此触目惊心,高贵与低贱、生与死,交织、对比,产生了异乎寻常的美与感触。
我当然记得那位船长,白发苍苍,却永远端着一杯柠檬红茶的船长,他因为他人的挑唆,无法挣脱对地位、名声的那一份虚荣,同时也过于自信,而在明知有冰山的情况下加速,也许他是这次海难最直接的凶手,但是,在船沉下去的时候,他走进驾驶室,抓住了舵,海水的压强压碎了窗玻璃,淹没了船长依然挺直的身影,他的最后一个动作是扑上去,抱住那支舵,他的岗位,他的生命。他死于他应该归去的地方。那一瞬间,我忽然原谅他了——也许他已赎了罪。
恐怕很少有人记得那两位老人、那位母亲,在TITANIC沉下去的时候,在床上躺着,拥抱着,慨然赴死的老夫妇,水在床底流动,他们依然带着笑意,仿佛只是一次普通的安眠;母亲替两个孩子盖好被子,缓缓讲起很熟悉的故事,熟悉而又遥远的传奇与童话,安详得一如既往。她的声音甜美清澈,宁静得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,他们依然在这条船上,驶往远处的自由女神,那是母爱的力量吧?而我相信,他们的灵魂已自由。昨日种种,已如昨日死。
我又想起一位贵妇人和一位绅士,她的名字我已不记得,但这位被叫做暴发户的妇人,却是唯一一个提出应援救落水者的贵族,而她并没有亲人在海水里。追溯远一点,她也是个热心的妇女,在宴会前帮准备衣服,并不曾歧视过他——与Pose的贵族母亲有多么大的差别!也许是因为她出身平民,并没有从心底产生高傲,但我更相信这是因为他的善良。一个船员威胁她说,一旦回头就会被垂死的人拖下水时,能拒绝相信的女人一定是善良的,她相信上帝,是真的相信。在满船的贵族中,也许真的只有她和安德鲁先生是高贵的、令人无法仰视的。而后者作为TITANIC的设计者,同时是一个实话实说,同样没有高傲态度的人,他并不应为这场灾难负责任,而他却选择了死亡,用生命向1500沉入海中的生灵谢罪。
当然我也很难忘记演奏出最后一支乐曲的月师,为最后一次祈祷尽心尽力的神甫,他们是艺术家,他们一生的杰作就是生命终结的演出。
《Myhartwillgoon》的音乐贯穿全剧,空灵优美宛如天籁,我想到一首古老的歌谣,依稀记得它说,我们终将归去,所有生命,都必将回归那一片碧蓝之中。
但愿如此。那一切苦难,已遥远得如同再也回不去的昨天,仅余感动与深思,但James一定还是相信善良的,他的TITANIC上,使人感动的,终究是多数。
后记
后来反复听那首主题曲,忽然觉得,其实远不如插入片中的几次无头无尾的配乐好听,但他们毕竟是同首曲子,只有画面时才称得上催人泪下,原来好音乐的灵魂,也得天时地利人和,才听得见,品得出。但一首歌好不好,不过看听者心里构架的是个什么世界罢了。一支插曲,却未必了。《高达SD》插曲负责曾说,插曲的好坏,不在于它本身,而在于是否烘托剧情,能否让人在听的时候不觉得自己在听音乐。
真麻烦。幸而我极少听歌,否则岂非要花许多心思去虚构世界。
魂归大海
本文2024-10-08 23:24:56发表“情感”栏目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zujuanku.com/zuowen/content-4112.html